【劳动者之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轮明月遮乡愁,双舟百军战马沟,创新探索齐奋斗,万米深渊任我游。”这是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杨申申在微信朋友圈写下的小诗。“在我心中,大海是有深度的,但创新探索的精神永无止境。”他笑着说。
2005年硕士毕业后,朝气蓬勃的杨申申来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很快就和深潜项目结缘,“那时的我怎么也想不到,大海会成为自己今后追梦的舞台”。
作为“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3台“大国重器”的核心研发成员,杨申申现已成为我国载人潜水器机电一体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为我国载人潜水器谱系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承担“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等重大课题近10项,在我国第一次进行大深度潜水器下水的现场,在“蛟龙”号下潜7062米、“深海勇士”号下潜4534米、“奋斗者”号下潜10909米的历史性时刻,都有他攻坚克难的身影。
不仅如此,杨申申还先后20多次带领队伍奔赴海上开展试验工作,足迹遍及黄海、东海、南海、太平洋、印度洋。他总说:“作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始终牢记责任和使命,中国深海装备的应用领域是无限的,我希望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为我国深海装备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下潜深度达10909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当时,杨申申担任海试现场临时党委副书记,他带领海试队员披荆斩棘,克服恶劣天气造成的困难,到达作业海区后立刻开展试验,经常顶风冒雨工作到凌晨。
多年来,杨申申投身深海载人装备系列“大国重器”研发,面对较为薄弱的技术基础,刻苦钻研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攻克了深海锂电池技术、液压技术、照明技术、推进技术、绝缘检测与隔离技术、水密接插件技术等。
“磨砺始得育成,笃行方能致远。”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失败,他从不气馁,调整方案从头再来,最终解决了多项“卡脖子”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大国重器”中,有力推动了我国深海技术发展和关键设备的自主可控,为我国实现深海装备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作出突出贡献。特别是在“奋斗者”号的研制过程中,他带领设计团队攻克了“大容量深海能源系统”“低噪高效推进系统”“集成控制液压系统”“自动定位和快速隔离的接地检测系统”等众多关键核心技术,并成功实现多项关键材料或部件的国产化。
“对科研人员而言,研发过程既是求索、验证、丰富知识和见解的过程,更是强烈的使命感驱动的过程。”杨申申说。
如今的杨申申,正把全部身心投在下一代潜水器的研发上,他说:“今后我愿意进一步秉承科研工作者创新为国的初衷,深刻领会每个科研工作者所担负的国家科技发展之重任,在深海中勇敢追梦。”
(本报记者 任欢)(任欢)
关键词: